【纪检】铁流滚滚捍尊严 夯声阵阵筑实力
——云南交发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廉政文化宣传第33期

文章来源:
工程公司
发布时间:
2025-09-16 09:43:57
【字体:

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旌旗猎猎,铁流滚滚。当装备方队以排山倒海之势驶过长安街,当战机编队以雷霆万钧之力掠过天际,当徒步方队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观礼台,每个中华儿女不由自主地挺直脊梁,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国家实力的展示,更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尊严,从来不是别人的馈赠,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实力挣来的!

铁流滚滚:阅兵盛典中的实力宣言

阅兵场上,DF系列导弹如利剑直指苍穹,99B坦克、100坦克似移动堡垒威震四方,歼-20、歼-35等新型战机如银色闪电划破长空。每一件装备都是中国工业科技和国防实力的结晶;每一个受阅方阵都展现着中国严明的纪律性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外媒惊叹于中国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观察家们分析着这场阅兵传递的政治信号,而亿万国民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望近代百年屈辱,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不平等条约像一道道枷锁束缚着中华民族,《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每一页都写满了割地、赔款、主权沦丧的血泪。那时的中国,何谈尊严?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无法收回山东权益,外交官顾维钧纵有雄辩之才,也无法改变“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

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多为战场缴获的“万国牌”。参与阅兵的老兵回忆,当时为了展示实力,有些飞机不得不飞了两遍。这一令人心酸又振奋的场景,记录了一个新生政权在艰难中的起步,也预示着一个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的决心。

从“万国牌”到“中国造”,从“飞机飞两遍”到“战鹰蔽空”,这条实力增长曲线与民族尊严的提升曲线完美重合。如今的中国军人昂首挺胸,中国公民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支撑。这一切转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力的几何级增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文化软实力共同构筑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实力为基:尊严背后的精神密码

阅兵展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真正支撑这一切的,是水面下庞大的基座——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力量和价值体系。

这种实力,源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传承。从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毅然归国,到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研制核潜艇;从罗阳为航母舰载机事业鞠躬尽瘁,到无数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的彻夜灯火……他们用一生诠释了“国家需要就是最高使命”。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崛起的价值基石。

这种实力,成长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参阅装备的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次调试,都凝聚着极致追求。航天科技集团的老师傅曾说:“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差一丝一毫都不行。”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这种“千万次操作零失误”的职业操守,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精神内核。

这种实力,淬炼于“迎难而上,敢打硬仗”的斗争精神。中国高科技发展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国际技术封锁到核心部件禁运,从实验失败到技术瓶颈,科技工作者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别人越卡脖子,我们越要挺直腰杆”,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气质,是中国突破重围、实现跨越的关键动力。

这种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在于将个体的努力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洪流,将平凡的工作升华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当每个劳动者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普通的岗位便拥有了非凡的意义,日常的工作便承载了历史的重量。

大道如砥:公路建设者的尊严辩证

从阅兵的宏大场景回到工程建设的施工现场,同样的价值逻辑在这里发挥着作用。一条条穿越群山的高速公路,一座座飞架天堑的特大桥梁,一段段平整如镜的路面工程,这些不就是公路工程领域的“重器”吗?

公路建设者的尊严同样源于实力。这种实力,是攻克复杂地质条件的技术实力,是在极端气候环境下保证工期的管理实力,是创造“豆腐上打洞”工程奇迹的创新实力……当承建的路段荣获嘉奖,当打造的通道成为区域经济大动脉,当老百姓因公路改善了生活——这种职业自豪感,就是公路建设者最真实的尊严写照。

企业的发展一次次市场的认可、一项项过硬的技术、一个个工程的积累……这正是一部“以实力赢得尊严”的生动教材。必须清醒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所谓的尊严也会随之消散。唯有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才能持续赢得尊重。

千锤百炼:修炼实力的实践路径

如何修炼实力?阅兵精神与行业先辈的奋斗史已指明了方向。

技术创新上攻坚克难,传承“滇缅公路”的使命担当。20万民众在抗战烽火中以血肉之躯在崇山峻岭间刨出的“滇缅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在机械设备极度匮乏下,是以每公里牺牲6至7人的惨烈代价、靠“一寸公路一寸血”的信念铸就的。今日技术攻关虽非当年绝境,但让科技创新的血脉融入企业基因,必将为破解技术难题开辟新径。

质量管理上精益求精,弘扬“两路”精神的工匠风骨。川藏公路建设者在“人类不能生存”的海拔高度,用铁锤钢钎凿出3000多公里天路,创造了“海拔5000米以上路段质量合格率100%”的工程奇迹。老一辈养路人“一把铁锹、一把扫帚”守护青藏公路六十余载,让这条“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始终畅通无阻。这种“一生护一路”的执着坚守,是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质量标准的高尚节操。

人才培育上薪火相传,弘扬“抗大精神”的育人传统。抗战时期延安抗大的学员们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生产劳动中学习政治、军事、文化知识,毛泽东同志曾说的“抗大没有考试,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延安来,这就是最好的考试!”更指出了学习内容服务于眼前战斗任务的教学核心。借鉴“边战斗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打破学习与工作的壁垒,培训和学习不能局限于会议室和教室,工地现场、抢险一线就是最好的“课堂”。

组织管理上效能革命,传承“南下服务团”的协作精神。这支由五湖四海、背景各异的青年,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勇南下的团体,是“全国一盘棋”的协作典范。现代工程建设更离不开上下协作,不仅是同事之间的横向协同,更是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协同。打破专业和部门壁障,加速团队凝聚,强化经验和理论互补、管理与实践互通的学习型协作团队,实现一体化作战,决策效率将加倍提升。

精神锻造上凝心聚力,发扬“铁军精神”的战斗意志。将新四军的战斗意志,转化为当代公路人“硬仗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坐标。思想上,要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坚定的信念;作风上,要锤炼不畏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行动上,要恪守令行禁止的铁的纪律和标准。浇筑的每方混凝土都是新时代的“精神堡垒”,每条公路都通向民族复兴的“信念通途”。

铁流滚滚,展现国家实力;机械轰鸣,奏响企业强音。当感叹阅兵盛典的壮观时,更应思考这壮观背后的奋斗逻辑;当为国家实力自豪时,更要化为实干担当。尊严靠实力挣来,荣誉用汗水浇灌。企业愿景的实现需要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辛付出与竭力守护。以此次阅兵为精神加油站,把阅兵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岗位建功的实际行动,将对军人的敬佩转化为对工作标准的提升,将国家强大的自豪转化为企业发展的责任担当,夯实垒筑企业实力之基。

知识小窗口:

我国为什么把9月3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这一天国家举行纪念活动。选择9月3日,而不是8月15日,也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政治考量。1945年8月15日,日本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标志着战争的事实性结束,但并非法律上的投降仪式。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正式签署了《降伏文书》(即投降书)。这份文件的签署,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律上的彻底结束,也包括中国战区的战争正式落幕。“八一五”是敌人宣布投降,而“九三”是我们胜利的最终确认和庆典。纪念日更侧重于庆祝胜利的最终到来和法律的确认,而非敌人投降的声明。9月3日代表的是国际社会共同见证下的、正式的、法律程序的完成。它象征着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彻底的胜利,强调了其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国际地位,是凝聚民族精神、捍卫历史真相的重要载体。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