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反复强调要警惕和清除“七个有之”现象,为公司加强党的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规范权力运行提供了根本遵循。“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当前,工程公司正处于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作保障。“七个有之”作为影响企业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在工程领域常表现为数据失真、利益偏差、圈子壁垒等,稍有疏忽,将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结合规范费用报销和招标采购专项整治工作实际,深入剖析“七个有之”内涵,切实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持续优化公司政治生态。
坚定立场,细悟“七个有之”含义
“七个有之”,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一些突出问题,是从无数案例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再次提到了“七个有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政治上,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决不允许搞“七个有之”,确保言行一致、令行禁止。
“七个有之”的反复强调,体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上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恒坚定破除这七种恶劣作风。“七个有之”直指违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沉疴痼疾,具体内容包括:
(图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七个有之”本质上是理想信念的滑坡、政治立场的动摇、纪律规矩的松弛,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是不良政治文化的典型表现,也是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病根”,如同侵蚀健康肌体的毒瘤,若任其滋生蔓延,必将侵蚀党的执政根基、严重阻碍公司健康发展。
以案为鉴,明辨“七个有之”之害
党内存在的“七个有之”问题,一针见血揭示了违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突出弊病。以某市统计造假、政治生态受损的典型案例为镜,可以清晰照见扭曲的政绩观、淡薄的法治意识以及监督机制的缺位。案例中,部分干部为追求表面成绩而忽视真实情况,严重的失职失德行为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该案例正是“七个有之”中“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搞收买人心”等问题的现实表现,深刻暴露出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纪律底线失守带来的沉重危害。
在工程建设领域,类似现象也时有发生。个别项目片面追求进度指标,在工程量核算中脱离实际、数据浮夸现象,导致后期资金调配失衡、质量管控失效,不仅延误工期,更严重影响行业形象。正如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会导致“豆腐渣工程”,数据造假则侵蚀着企业发展的根基,看似只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实则是滋生隐患的开端;将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绩的工具,在工程计量、进度填报、产值呈报等环节“以数谋私”,不仅彻底违背职业操守,更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反映出错误的权力观正是万恶之源;缺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明知故犯、顶风违纪,此类行为不仅损害工程管理的严肃性,也严重透支企业公信力。而监督机制的失效,使得违规行为未能被及时纠治,暴露出制度执行存在漏洞,充分表明纪律意识的缺失,终将侵蚀组织每一寸肌体。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未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远的关系,与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作风不相符合。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计量不准、虚报产值、材料造假等行为,犹如埋下成本风险、质量缺陷与审计隐患的“蚁穴”,必将动摇企业生存根基。“贪虚名、招实损”,以不实数据掩盖真实问题,不仅干扰科学决策、破坏公平环境,最终将制约企业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唯有坚守诚信、真抓实干,方能行稳致远。
躬身自省,涵养政治生态清风
用“七个有之”检视自身,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深刻认识到每一项决策、每一个数据都关乎企业兴衰,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榜样,以公心换公信、以实干求实效。在实践中:一要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基本遵循,坚决向“七个有之”亮剑。自觉净化“三圈”,做到“五个必须”,筑牢思想防线。二要压实责任链条,强化制度执行。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严的要求贯穿全过程。绝不允许对公司的工作要求搞“选择性执行”“象征性落实”“变通性打折”,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以“真”破“虚”,守牢数据真实的底线。工程数据不仅是进度的反映,更是决策的依据,容不得半点虚假。若为追求“短期政绩”,在工程量核算中“拔高凑数”,导致后续资金拨付失衡、质量监管失据、损害企业信誉和发展根基,则得不偿失。必须牢固树立实效导向的工作理念,把心思和精力聚焦攻克技术瓶颈、提升管理质效、保障质量安全、创造实际价值等核心任务上,在工程管理、计量支付、进度管控、质量安全监督等关键环节践行“实事求是”要求,切实做到“一钱一物,皆有凭证;一分一毫,账实相符”,让“实”字成为刚硬的底牌。
以“公”破“私”,筑牢规范管理的防线。工程建设领域资金密集、环节众多,容易滋生不规范行为,要坚决防止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绩的工具。重点对招投标、物资采购、设计变更、计量支付、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管,抓好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层层审批制度,推动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必须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增强制度的约束力,让每一项工作流程、每一笔资金往来都清晰可查、有据可依,每一份报表都经得起“显微镜”和“探照灯”的检验。
以“严”破“松”,夯实纪律执行的约束。“七个有之”现象的出现,往往源于对细微问题的忽视与纵容。在工程建设中,任何看似微小的违规行为,如一次未经审批的工程变更、一笔超越权限的资金支付等,都可能成为溃堤的起点。“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必须将纪律建设摆在关键位置,把纪律要求贯穿工作全过程。秉持“零容忍”的坚定态度,对工程造假、数据造假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心慈手软,绝不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
“七个有之”是警示,更是镜鉴,深刻认识其危害,坚决防范和破除“七个有之”,既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健康政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剖析“七个有之”的种种突出表现,其根源都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而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时刻磨砺、持续锻造。全体干部职工都应以“七个有之”为戒,常掸思想尘、常破“心中贼”,做到慎独慎微慎初。公司要充分发挥制度约束的刚性作用,在规范费用报销、招标采购等专项整治中进一步筑牢廉洁屏障,切实守护工程建设的政治属性,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