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
首页大图
首页大图
首页大图
首页大图
首页大图
首页大图
首页大图
首页大图

【云南】情注怒江——1990年至2002年原交通部、云南省交通厅以交通为龙头全方位扶贫怒江纪实

文章来源:
中国交通报
发布时间:
2024-08-02 09:01:41
【字体:

当世纪的时钟刚刚叩响20世纪90年代的大门,怒江的贫困现状,怒江各族人民对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特别关注,在1990年决定中央国家机关、省级单位扶贫联系点时,想到了边远的怒江州,想到了还在苦苦与贫困抗争的怒江50万各族人民,把怒江州交给了原交通部和云南省交通厅。

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托,1990年至2002年,在前后十二年的时间里,原交通部和云南省交通厅情注怒江,真情扶贫,真心扶贫,向贫困宣战,开展了卓有成就的“以交通为龙头的科技、教育、医疗全方位扶贫”工作。

十二年的以交通龙头的全方位开发式扶贫,使怒江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显著体现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边防的巩固、民族的团结、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脱贫步伐的加快。尤其显著体现在怒江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团结拼搏求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实践证明:“交通扶贫”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天才创举。

大力改造干线公路 重点突击“瓶颈”难题

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怒江发展的首要问题。原交通部和省交通厅把改造南北向六库至贡山和东西向兰坪至片马的“大十字架”干线公路作为解决怒江“无路可行,有路难行”的重要突破口。

1997年“大十字架”中的六库至片马段公路改造工程完工后,边贸得以迅猛发展。2002年片马口岸边贸进出口总额达2.36亿元,上缴财政2369万元,占当年泸水财政收入的59.4%;“大十字架”中的剑兰公路兰坪段完成三级油路的改造后,极大地推动了铅锌矿产业的发展,2002年,兰坪铅锌矿产业共上交财政税收3229万元。片马和剑兰公路在带动当地乃至全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995年国庆节这一天,独龙族世世代代盼望的独龙江公路正式开工,整个独龙江沸腾了,居住在独龙江畔的4100多独龙族同胞,每家派出一个代表从分散在独龙江流域的村村寨寨,自发汇集在乡政府所在地——巴坡,通过电话线传来的信号,了解山外正在举行的开工典礼盛况。有人曾经产生过修建独龙江公路究竟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这样的疑问,时任原交通部副部长李居昌的一番话,就是对这种疑问最有力的回答。他说:“从经济发展来讲,从民族团结来讲,从独龙族将来讲,迫切需要这条路。路要是不通,你想要叫它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部党组研究决定,要坚决把这条路打通,不管有多少困难,不管需要多少投资,也要把这条路打通。因为这解决的是一个民族的生存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原交通部、省交通厅(以下简称部、厅)带着党和国家对独龙族人民的关心和厚爱,担起了这个伟大的历史责任。为了保护好公路沿线植被和自然风光,便于通公路后发展独龙江流域的旅游业,施工队伍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完全靠人的双手铸就了这座独龙族人民心中的丰碑。

“千年苦寻出关道,世纪末圆筑路梦”。1999年9月9日独龙江公路的建成通车,掀开了独龙族人民发展的历史新篇章。独龙江公路的建成通车,打开了封闭千年的山门,结束了全国56个民族中独龙族聚居地不通公路的历史,结束了独龙族人民常年靠马帮运输的历史。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题词:“建设好独龙江公路,促进怒江经济社会发展。”时任原交通部副部长李居昌、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牛绍尧等领导亲自为独龙江公路全线贯通仪式剪了彩,一个民族没有公路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交通扶贫”为一个民族走向新世纪垫下了一块坚实的台阶!

独龙江公路建成通车后,在部驻怒江扶贫联络组和原中港集团的直接领导下,大量的建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独龙江,小型水电站、广播电视接收站、乡村图书室、希望小学等与独龙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批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已经建成;科学养猪、养羊和地膜玉米、蔬菜等种养技术得到逐步推广,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独龙江人均纯收入比通公路前的1999年增长了7.6%,第一次实现了绝对性增长。

独龙族人民有一则优美的传说:远古时代,世代生活在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人民是有一把天梯的,后来老鼠与人类争食,老鼠将天梯啃断,人们跌进了贫困的深渊。而今,独龙族人民说:“交通扶贫”再将这个天梯立起来了!

十二年全方位扶贫期间,部、厅共投入资金4.5523亿多元,新建和改造完成了12个扶贫公路建设项目,总里程达498公里,新建和改造完成3座永久性汽车大桥和18座人马吊桥。到2002年,全州通车里程达2780公里,比1990年增加1670公里,并结束了无柏油路、无等级公路的历史,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独龙江乡实现了通车,在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上修建的各类桥梁达75座,总长10000余米。经过部、厅大力扶持和帮助,怒江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路可行”和“有路难行”的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优势资源得到有效开发,2002年全州财政收入达1.0868亿元,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

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群众增收后劲

科技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手段。十二年全方位扶贫期间,部、厅级扶贫干部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群众收入为实施科技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农户,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并实施了69个扶贫项目,涉及畜牧、粮食、经济作物和人员培训,先后投入资金941万元。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畜牧扶贫方面,共投入资金353.3万元,实施了15个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2002年全州畜牧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38%,占农村群众家庭总收入的55%,成为农民脱贫的重要支柱之一。原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简称“公路一局”)在兰坪县啦井镇以扶贫投入的形式扶持群众大力发展芸豆,使种植芸豆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02年,全镇芸豆产量达80万公斤,产值达160万元,全镇农民靠种植芸豆人均增收400多元,部分群众通过种植芸豆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部驻怒江扶贫联络组在总结前几批科技扶贫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发挥了州县农业、科技、畜牧等技术力量,提出了“科技扶贫项目要以能直接让怒江老百姓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和有利于实现怒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为检验标准”的原则,总结出了一批适应怒江实际的交通科技扶贫项目和技术,制定了管理办法,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扶贫工作。

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扶贫功在千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部、厅大力实施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扶贫。十二年全方位扶贫期间,共捐资955万元,兴建了6所希望学校,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还建立了“贡山县百万港湾教育基金”“泸水县教育基金”“泸水县百万路桥教育基金”“中排乡教育基金”等救济贫困学生基金,开展了“1助1”亲人助学活动,共资助失辍学生32596人次,资助和奖励大学生470人次。原中远集团通过个人捐款和集团捐款共筹资240万元,在福贡县最贫困的架科底乡兴建远福中学和远福小学,1996年,学校建成开学时,又送来了15000册图书、320套文具和3000元教师节慰问金,还抽派了教师到远福中小学任教。部、厅的教育扶贫,极大地改善了怒江的办学条件,救助了贫困学生,有力地促进了怒江教育事业的发展。2002年高考创全州高考历史最好成绩,本科录取328人,专科录取274 人,高考升学率为72.56%。

关心群众健康 彰显真情关怀

针对怒江州医疗条件差、群众缺医少药现象严重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原交通部及所属医疗机构每年都派出医疗扶贫专家组深入到怒江各县实施医疗卫生扶贫。1998年至2002年四年间,共在怒江开展专家讲座67场次,帮助培训医务人员4400人次,诊疗病人1500余人次,开展大小手术近百例。四批专家组的同志以精湛的医技,优良的医德,赢得了怒江各族干部群众的信赖。2000年,北京交通医院赠给州人民医院一台彩超机,增强了州人民医院的诊疗能力。省交通厅帮助各县恢复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室,2002年农村合作医疗点覆盖率达51.72%,为解决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进科技 启动智力的杠杆

在怒江,尚未开发的丰富的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部、厅在帮助怒江州寻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时,决定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把它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增强怒江州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港湾集团总公司在接受挂钩扶贫贡山任务后,经过大量的调研,投资111多万元,建立了贡山港湾畜牧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草场优势,引进良种山羊,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公司为农户提供种羊,农户按优惠的比例以育成羊偿还,公司再将繁殖的成羊扩大扶助规模。 到2000年贡山县的山羊已发展到2.7万多只,畜牧业已成为当地的独龙族、怒族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公路桥梁总公司为了帮助泸水县提高粮食单产,推动种子产业进程,把农业科技引进和推广作为营造开发式扶贫工程的闪光点,引进玉米种子包衣技术在泸水县推广,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种子包衣技术,使泸水县的农业生产发展了新的变革。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量,现在这个技术已经普及到了怒江州的四个县,许多群众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

产业开发,人才是关键。部、厅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怒江州开展人才培训和劳务输出,使一批批来自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重获学习机会,一个个有知识的农村青年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闯入崭新的世界。交通运输部还在北京交通干部管理学院为怒江州办班,培养专业人才。1999年,由原交通部送到北京交通干部管理学院学习的车鸿芬完成学业归来后,就来到了独龙江这个最艰苦的地方,以金子般的诺言回报远方亲人的无限关怀。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使福贡县的8名傈僳族女青年当上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代傈僳族海员,成为大海的女儿,当她们在远洋集团进行培训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交通部黄镇东部长亲笔给她们写信说:“他们要有思想准备,要当大海的女儿,你们的根在怒江福贡,你们从大山闯到大海,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父老乡亲们脱贫,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家乡,不要忘记你们是大山的孩子,要立志从你们这一代开始,把贫穷甩到太平洋去!”

十二年全方位扶贫期间,部、厅除了对怒江实施全面的公路交通建设扶贫外,还把帮助怒江州培植支柱产业,培养人才,作为扶贫的一个重点,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们在怒江州营造了一个个脱贫攻坚工程的闪光点,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怒江州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怒江各民族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寻找到了一条光明之路。

传好扶贫“接力棒” 深入基层作表率

十二年全方位扶贫期间,原交通部先后有7位正副部长先后9人次深入扶贫攻坚第一线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工作。1995年起,连续派出8批扶贫联络组(64人)常驻怒江,与怒江州干部群众同甘苦、战贫困。每届派驻的扶贫联络组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响应原交通部党组的号召,离开北京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告别亲人,来到祖国西南边陲的怒江,肩负起扶贫攻坚的重任。每一位扶贫干部始终牢记部、厅“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的扶贫宗旨,充分发挥出联络组联络协调、服务作用。他们克服了生活、气候、环境、语言等方面的重重困难,深入艰苦的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协调和理顺各种关系,抓指导落实和监督管理,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以身作则、勤政为民、作风扎实、方法得当,与怒江各族人民携手描绘了许许多多动人的画卷,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被怒江各族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北京亲人”。因此,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成为怒江的朋友,都成为怒江崭新历史的创造者!他们虽然离开了怒江,但对怒江的爱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怒江人对远方亲人最好的报答就是要树立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加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展步伐,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怒江壮美新篇章。